西安附一儿童医院!【官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抽动症 > 抽动症儿童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动症儿童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5-6-7浏览35

    抽动症儿童有效的治疗方法,抽动症儿童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与家庭干预等,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下为具体介绍: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舒必利、硫必利等,可减轻抽动和抑制冲动行为。但这类药物可能带来副作用,像嗜睡、肌肉僵硬、体重增加等,因此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生建议,定期监测孩子的反应和身体状况。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氟伏沙明等,对于部分伴有情绪问题的抽动症儿童可能有一定帮助。

    其他药物:如可乐定透皮贴,当抽动导致自伤(如咬舌)、严重社交障碍(如因发声抽动被孤立)时,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短期用药对认知影响极小。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习惯逆转训练(HRT):是黄金一线疗法。以眨眼为例,先询问孩子眨眼前身体有什么感觉,制作“前兆 - 抽动”对应表;然后设计对抗动作,如眼痒时用力闭双眼3秒,或按压虎口穴,每日练习5组×10次;最后佩戴计数器,孩子每成功抑制1次抽动,按一下计数器,睡前统计总数并给予奖励,如累计100次可兑换30分钟游戏时间。8周可见抽动频率下降40% - 60%。

    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皮逐组肌肉先紧绷5秒再放松,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 - 屏息4秒 - 呼气6秒),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可降低躯体紧绷感。生物反馈疗法使用心率变异性(HRV)监测设备,当HRV<50ms时,提示孩子启动放松程序,通过可视化训练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支持性心理咨询: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应对与抽动症相关的压力和困惑,提高处理困难情况和情绪的能力。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对康复意义重大。家长要学会正确沟通与教育方式,给予孩子理解支持,避免指责抱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利于症状缓解。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是常用物理方法。依据患儿病症,选用1Hz低频或10Hz高频刺激。低频刺激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则提高兴奋性,通过影响辅助运动区神经元,减轻抽动症状,具有无创、安全、副作用小的优点。

    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让孩子了解自身生理指标变化,如肌肉紧张度、心率等,学会自主调节生理状态,控制抽动。比如孩子通过训练学会放松肌肉,减少抽动发作。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抽动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如柴胡、白芍、龙骨等中草药,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中医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剂从整体上调理患儿的身体机能,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推拿、耳穴等外治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脑部神经功能,从而缓解抽动症状。例如,针刺头部的百会、四神聪等穴位,有助于宁心安神、平肝息风。揿针是一种皮内针,将其埋入皮下后,可长时间刺激穴位,持续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抽动症。专业的推拿手法能够有效放松患儿紧张的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抽动带来的肌肉不适感。像对颈部、肩部等易紧张部位的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利用耳朵作为人体信息的缩影,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调节全身机能,辅助治疗抽动症。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对于抽动症患者非常重要,家长应确保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增加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消耗多余的精力,减轻抽动症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等。

    饮食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抽动症患者也很重要,家长应避免给孩子过多的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多提供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禁吃味精,少吃含有食品添加剂(包括各种色素)、防腐剂的食品和所谓的“垃圾”食品,尽可能吃新鲜、没有污染和少有色素添加剂的东西。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另外少喝可乐、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及带色素的饮料,少吃方便面、雪糕冷饮、膨化食品、奶酪、巧克力、糖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服药期间特别注意尽量少吃姜、葱、蒜、羊肉、驴肉、海鲜、生冷食品,忌烟酒。

    家庭干预

    家庭环境优化

    物理环境“去应激化”:噪音控制方面,避免家电高频噪音(如吸尘器>80分贝),播放白噪音(如雨声、溪流声)营造低刺激环境,研究显示可使抽动频率降低23%。视觉干扰管理方面,减少电子屏幕蓝光(使用暖光模式),避免房间强光直射(建议照度<300勒克斯),闪烁灯光可能诱发抽动加重。饮食排查方面,记录“抽动 - 饮食日记”,排查是否与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咖啡因(如可乐、巧克力)相关,约15%患儿存在食物敏感。

    家庭互动“非评判化”:禁止标签化语言,不说“你又犯病了”“能不能控制一下”,改用“妈妈看到你眼睛有点累,需要休息吗?”。冲突回避原则方面,抽动发作时暂停说教,待症状缓解后再沟通,如“等你不眨眼了,我们聊聊今天的事”,避免将抽动与行为错误绑定。建立“安全词”机制方面,与孩子约定暗号(如摸耳朵代表“我现在需要安静”),当抽动加剧时,家长立即停止互动,给予独处空间。

    分龄干预重点

    学龄前儿童(3 - 6岁):采用游戏化干预,通过角色扮演(如“我们来玩木头人,看谁能保持不眨眼久”)将训练融入玩耍;限制屏幕时间,每日≤1小时,优先选择慢节奏动画(如《小猪佩奇》),避免动作类游戏(如《超级马里奥》)刺激多巴胺分泌。

    学龄期儿童(7 - 12岁):建立学校联动机制,与班主任沟通,允许孩子课堂上短暂离座活动(如扔垃圾、送作业本),避免久坐加重抽动;建立“抽动日志”,孩子自主记录每日抽动高峰时段(如数学课、午休后),共同分析诱因(如紧张、疲劳),针对性调整计划。

    青少年(13 - 18岁):赋予自主权,由孩子主导制定干预方案(如选择替代动作、决定奖励内容),研究显示青少年自主参与可使依从性提升70%;社交支持引导方面,鼓励加入兴趣社团(如绘画、乐器),通过共同爱好转移关注,减少因抽动产生的孤独感。

    家长自我管理

    禁忌过度医学化焦虑:错误做法是频繁要求孩子“张嘴让我看看喉咙”“是不是又抽动了”,甚至每日录像对比症状;正确做法是每周固定1次(如周日晚)简短沟通(≤5分钟),用“近一周你觉得抽动对你影响大吗?”替代细节追问。

    禁忌强制控制或惩罚:错误做法是拍打手背制止抽动、罚站“直到不抽为止”;科学依据是惩罚会激活大脑杏仁核,加剧焦虑 - 抽动恶性循环,《儿童发展心理学》2023年研究显示,惩罚组患儿症状加重风险是对照组的倍数。

    禁忌盲目排斥药物:认识误区是“吃药会影响大脑发育,能不用就不用”;干预边界是当抽动导致自伤(如咬舌)、严重社交障碍(如因发声抽动被孤立)时,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药物(如可乐定透皮贴),短期用药对认知影响极小。

    应急处理:当孩子出现连续性抽动>5分钟或伴随呼吸困难(如喉部发声抽动导致喘鸣)时,物理隔离刺激源,带离当前环境(如从客厅到卧室),关闭电视、手机等干扰设备;引导节律呼吸,用“吹蜡烛”游戏(如吹灭5根蜡烛模型)帮助孩子恢复腹式呼吸,速率控制在每分钟10 - 12次;事后复盘总结,24小时内与孩子回顾事件(如“今天下午写作业时抽动变多,是不是题目太难了?”),调整每日任务难度。

    长期管理:使用必备记录表格,下载《Yale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家庭简化版》,每月评估抽动频率、强度、对生活影响;使用“抽动 - 情绪 - 事件”三联日记APP(如Tourette Tracker),建立电子档案供医生参考。推荐资源清单包括书籍《抽动症儿童家长指南:从诊断到应对》(Dr. John C. Piacentini)、线上课程美国儿科学会(AAP)《抽动症家庭管理12讲》(免费资源)、家长社群国际抽动障碍协会(ITHA)家庭论坛,获取同龄家庭经验。

    查看更多+科室医生

    孙三侠 / 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小儿癫痫、矮小...

    刘翠珍 /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儿科常见病、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皮肤...

    徐建华 / 主任医师

    擅长:自闭症、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货引用文章设计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陕ICP备202300173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