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附一儿童医院!【官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抽动症 > 怎样对抽动症孩子心理疏导

    怎样对抽动症孩子心理疏导

    2025-6-16浏览35

    怎样对抽动症孩子心理疏导,抽动症孩子常因症状表现(如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面临社交压力、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心理疏导需结合疾病特点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下从认知引导、情绪支持、行为干预、家庭-学校协同四个维度提供具体方法:

    一、认知引导:帮助孩子理解疾病本质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抽动症

    例如,告诉孩子:“你的身体有时会像小闹钟一样‘卡顿’一下,这不是你的错,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需要调整。”避免使用“病”“不正常”等负面词汇,减少孩子的病耻感。

    通过绘本、动画科普疾病知识

    推荐《我的身体会跳舞》(虚构书名示例)等儿童科普读物,或制作简单动画,用拟人化方式解释抽动症状的生理机制(如神经信号“迷路”),让孩子意识到症状并非故意为之。

    鼓励孩子记录症状日记

    准备一个可爱的笔记本,让孩子每天记录抽动发生的频率、场景和感受。例如:“今天在数学课上清嗓子3次,因为老师提问时有点紧张。”通过记录,孩子能客观观察症状与情绪的关联,减少自我指责。

    二、情绪支持:构建安全接纳的心理环境

    家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关注症状

    当孩子抽动时,家长应自然转移注意力,如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吧!”而非反复提醒“别眨眼”“别耸肩”。过度关注会强化孩子的症状,增加心理负担。

    教授情绪调节技巧

    深呼吸练习:教孩子用“吹泡泡”的方式深呼吸(吸气时想象吹大泡泡,呼气时想象泡泡飘走),缓解紧张情绪。

    情绪温度计:让孩子用1-10分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分数高时主动寻求帮助。

    安全岛想象:引导孩子想象一个专属的“安全岛”(如沙滩、森林),在焦虑时通过想象放松身心。

    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

    鼓励孩子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抽动只是身体的小插曲。”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设计“自信徽章”,每当孩子克服社交困难时佩戴,强化积极自我认知。

    三、行为干预:减少症状对生活的影响

    制定“症状友好型”日常计划

    例如,在孩子抽动频繁时安排短暂的“身体放松时间”(如听音乐、做伸展操),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如长时间写作业)。

    通过游戏化训练提升专注力

    舒尔特方格:在纸上画5×5方格,随机填写数字1-25,让孩子快速按顺序指出,提升视觉注意力。

    正念饮食:让孩子闭眼感受食物的质地、味道,培养对当下的觉察力,减少因分心导致的抽动加重。

    模拟社交场景,增强应对能力

    家长可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被同学询问“你为什么总眨眼”时的回应方式。例如,孩子可以回答:“这是我的身体在跳舞,很有趣吧!”通过练习,孩子能更从容地应对外界评价。

    四、家庭-学校协同: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家长与学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向老师说明孩子的病情,请求老师在课堂提问时给予更多耐心,避免因抽动影响孩子参与课堂。例如,允许孩子在回答问题前短暂调整状态。

    开展同伴教育,减少歧视:通过主题班会或绘本分享,向同学解释抽动症,例如:“小明眨眼睛不是因为调皮,而是他的身体需要一点帮助。”鼓励同学成为“支持小天使”,在孩子抽动时给予微笑或鼓励。

    建立家庭支持小组:联合其他抽动症患儿家庭,定期组织活动(如户外运动、手工制作),让孩子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家长之间也可分享经验,互相提供心理支持。

    五、注意事项:避免常见误区

    不将抽动症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例如,孩子因抽动导致作业错误时,应说:“我看到你今天抽动比较多,可能影响了写字,我们一起来调整一下。”而非“你怎么这么粗心!”

    不盲目追求“彻底治愈”:抽动症的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心理疏导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接纳症状、减少心理负担,而非完全消除症状。

    定期复诊,及时调整干预方案:每3-6个月带孩子复诊,评估症状变化和心理状态,必要时联合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

    怎样对抽动症孩子心理疏导,通过以上方法,抽动症孩子能在理解疾病的基础上,学会管理情绪、应对社交挑战,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家长需保持耐心,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查看更多+科室医生

    孙三侠 / 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小儿癫痫、矮小...

    刘翠珍 /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儿科常见病、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皮肤...

    徐建华 / 主任医师

    擅长:自闭症、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货引用文章设计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陕ICP备202300173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