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附一儿童医院!【官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多动症 > 多动症会伴随抽动症吗

    多动症会伴随抽动症吗

    2025-6-21浏览38

    多动症会伴随抽动症吗,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抽动症(抽动障碍,TD)确实可能同时存在,但二者并非必然伴随,其共病情况与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均存在复杂关联。以下从专业角度详细分析:

    一、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共病率

    临床共病现象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共病率约为30%-50%(不同研究数据略有差异),即约半数抽动症患者可能合并多动症,而约三分之一多动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抽动症状。这种共病现象在儿童期尤为常见,且男性患者比例更高。

    年龄与共病关系

    抽动症:通常在4-6岁起病,9-11岁达到高峰,青春期后可能逐渐缓解。

    多动症:症状通常在学龄前期(3-6岁)显现,持续至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

    二者共病时,抽动症状可能先于多动症出现,也可能同时或稍后出现。

    二、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关联机制

    神经生物学基础

    多巴胺系统异常:多动症与抽动症均与多巴胺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多巴胺在注意力调控、运动控制及奖赏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其异常可能导致多动、冲动及不自主运动。

    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基底神经节是调控运动、学习及行为的重要脑区,其功能异常可能同时引发多动症的运动过度和抽动症的抽动症状。

    遗传因素:二者均具有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同时增加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发病风险。

    神经发育因素

    儿童期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网络的成熟速度和连接方式异常可能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共病。例如,前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的连接异常可能同时影响注意力调控和运动控制。

    三、临床表现与鉴别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

    注意力缺陷: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分心、做事粗心大意。

    多动/冲动:坐立不安、过度活跃、难以等待、打断他人。

    抽动症的核心症状

    运动性抽动:眨眼、耸肩、摇头、踢腿等不自主、快速、重复的动作。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等。

    共病时的表现

    共病患儿可能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及抽动症状,导致学习困难、社交障碍及情绪问题。例如,患儿可能因抽动症状(如频繁眨眼)被同学嘲笑,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加重多动症的冲动行为。

    四、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多动症: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12岁前起病。

    抽动症:依据DSM-5,需存在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持续1年以上,且非由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

    评估工具

    多动症:常用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SNAP-IV评定量表等。

    抽动症: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共病诊断的注意事项

    需区分抽动症状是否为多动症的刻板动作(如多动症患儿可能反复扭动手指,但无抽动症的快速、不自主特征)。

    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抽动的疾病(如链球菌感染后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PANDAS)。

    五、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多动症: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可改善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

    抽动症:常用药物包括氟哌啶醇、阿立哌唑等,可减轻抽动症状。

    共病治疗: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副作用,例如某些抗抽动药物可能加重多动症的注意力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

    行为干预

    多动症:行为疗法、父母培训、学校干预等,帮助患儿改善注意力、减少冲动行为。

    抽动症:习惯逆转训练(HRT)、暴露与反应预防(ERP)等,帮助患儿控制抽动症状。

    共病干预:需结合两种行为疗法,例如通过行为疗法改善多动症的同时,教授患儿应对抽动症状的策略。

    心理支持

    共病患儿可能因症状影响自尊心和社交能力,需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应对压力、改善情绪。

    六、家长与教师的应对策略

    理解与接纳

    家长和教师需了解多动症和抽动症的性质,避免因误解而责备患儿。

    例如,抽动症状并非患儿故意为之,责备可能加重其焦虑情绪,导致症状加重。

    环境调整

    为患儿提供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例如,将患儿座位安排在教室前排,减少视觉和听觉干扰。

    积极反馈

    关注患儿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

    例如,当患儿成功控制抽动症状或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表扬或小奖励。

    多动症会伴随抽动症吗,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共病现象较为常见,其关联可能与神经生物学、遗传及神经发育因素有关。共病患儿需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结合药物、行为干预及心理支持,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家长和教师的理解与配合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查看更多+科室医生

    孙三侠 / 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小儿癫痫、矮小...

    刘翠珍 /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儿科常见病、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皮肤...

    徐建华 / 主任医师

    擅长:自闭症、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货引用文章设计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陕ICP备2023001737号-4